最新网址:dayusci.com
字:
关灯 护眼
大语书阁 > 他有一剑 > 第一百四十二章 逍遥游
推荐阅读:

第一百四十二章 逍遥游

这里的“神人”是超验描绘的神仙,能“乘云气,御飞龙”。可以认为,神人在身心感觉上有着奇妙的真实体验。“不食五谷, 吸风饮露”是神人对形体的超越,“神凝”是神人对心神的控制。神仙,在庄子看来同样是实现了身心俱妙、和谐一体的生存样态。

道教的神仙品格既有超越尘世的形象,同时兼有不离世间的情操。神仙的形象是现实生活中作为个体生命的人通过追求生命的直接升华和无限延展而来。其实和一般人一样,仙真也有现世情感,不同的是他们摆脱了有限身体的桎梏和各种**的奴役,没有烦恼,应顺自然、知足常乐、逍遥自在。

今天,生命在备受世间的过度的倾轧,身体遭受了不得已的应酬举动,心灵操持了过于多的思虑念自然然“性”、“命”难以调养,哪敢奢谈快乐逍遥的神仙境界。现代人该透过什么样方法才能冲破这生命的困惑呢?

如果透过道教“性命双修”的生命智慧来检视现代生活,便意识到“见解智识出于心也,思虑念想,心役性也。举动应酬出于身也,语默视听,身累命也。命有身累,则有生有死,性受心役,则有往有来”。不难发现,“心役性”、“身累命”是脆弱生命受到威胁的原因。

“性命双修”就是进行身体与心灵双重向度的调养,使身体存在的健康延长,让心灵层面的安详自适。“我命由我不由天”,社会对生命的无情压制不能限制人对理想生命的憧憬。释放紧绷的压力能使生命摆脱疲乏与空虚的现实困惑,同时提升个人道德修为,从而脱逸出生活中压抑难耐的苦痛,打破身心桎梏,成就神仙意义上的“生道合一”

道教“性命双修”的生命智慧不但要追求强壮体魄,也要追求健全的心理素质,使精神生命和生理生命两个方面都得到活泼的发展,对现代人摆脱身心焦灼的困境大有裨益。在今天的生活中,发掘和发扬“性命双修”的道教智慧,既强健体质,又培养爱心和意志、调整心态、开阔心胸,进而益于现代人的身心健康。

道家常云,“尊道贵德,和谐共生”。对于“和谐”的领悟,通常而言都是对平衡、规范、秩序的人伦关系和自然社会环境的描述,其实也应该意识到“和谐”也是生命在身心关系上协调统一的玄妙状态。

面对眼前的滚滚红尘,性命双修、身心和谐、创造幸福人生,或许这才是当下意义上的神仙境界。

不可否认,在目前的社会状态下,道教相对较多的保留了传统文化的部分精华,比如服饰、礼仪、建筑、音乐、典籍、传承等等,出去旅游,很多人往往也向往去山清水秀、气势恢宏的道观。

但是再美的景观,都只是景观而已,哪怕看遍天下道观,最终印象最深刻的,除了景色之外,就是道士;那么是遇到仙风道骨、一尘不染还是利欲熏心、求财骗色的道士?是趾高气昂、清高冷漠还是污言秽语、乖张暴戾的道士?是白发白须、神仙模样还是儿童纯真、稚心不改的道士?宗教徒是天然的正义者或者好人吗?

不要认为你遇到的道士就是你认为的道士,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道士,任何团体都有好人和坏人,都有各种目的的人进入,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修道不是统一一个口径,每个人都有自己认为的道路,如同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不同的汉姆雷特一样,修道也不是都为了成仙。哪怕再宏伟的建筑,再华丽的神像,都是表象,都是外壳。

很多人参观道观后,对道教失望,为什么失望呢?

他们不是对建筑失望,不是对景色失望,是对人失望,是觉得在这里,没有感受到应有的文化气息,再华丽的服饰、再辉煌的建筑、再神奇的武术、再健康的养生,都抵不过人心,没有道士的道观如同没有灵魂的植物人一样。

无论武术、养生、服饰、礼仪、建筑、音乐、典籍、传承、戒律等等,总归要看人,要看这些表象下包裹的人心。道教本身,建再多的庙宇、说再说的神通、印再多的书籍、耍再帅的功夫,都抵不过对人的认可。

每个道教徒对道教的认知也不同,道教也如同山峦被笼罩在雾中,不仅仅是江湖人士,道教中也有人利用各种玄奇去骗人,利用各种华丽的外衣去吸引人甚至蛊惑人。

各种江湖骗术、各种修仙传说、各种法术培训就成了敛财的手段,我们不否认道门五术,道教的很多手段是传统方式认识并祈求改变世界的一种方式,但是,道术被太多人简单的利用来谋财。

披上宗教的外衣,更增加了玄奇和神秘,也有便于恐吓和迷

信,骗财骗色或者达到自己其他目的更简单,尤其是道门中人用略微正统的道术,在各种诱惑面前,相对于常人,名利更容易获得,甚至对于有些人来说金钱、美女唾手可得。

进入道门后,利用这身行头吸引人真的很简单,那我们究竟为什么而修道?究竟为什么而弘道?就是为了眼前的利益吗?是为了名利而修行吗?

当然,如果格局不高,修道之士遇到这种情况,可能就丧失了自己的本心,就沉迷在这种诱惑中,沉迷在酒色财气中;各种诱惑就如同魔考,你能不能经受这些考验,你能不能过自己心中的关卡?

道教首先弘扬的是文化,那么,最基本的点就是对自我的要求,更基本的就是对道教徒的要求,如同掌控国家、公司机密的人,品德上要靠得住,底线要坚定;作为为亡者超度、生者祈福的道士,如果底线不坚定,比道教居士犯的过错和恶果更大。

金钱关、美色关、美食关、名利关等等关卡,能否度过?当然,过关的意义不是说看到金钱美色就视为丑恶,我们应该有欣赏美的眼睛,如果连美丑都不分还修道做什么?连自己的本心都不敢面对,还修道做什么?我见到美女、美景也希望多看两眼吧?多看两眼不代表就要娶回家,也不代表对美熟视无睹不辨美丑。

但是道教从来不应该是活文物,道教的发展在历史上一直紧跟时代潮流;来源于生活,再反馈与生活,来源于当下,再回馈与当下,道教修行不是孤僻的自我修行,不是做清高的出世神仙。

修道不是为了出世而出世,不是为了逃避而清高,如果清高的不问尘世的修道,与一只落在山里的臭拖鞋有么区别?哪怕是一只香拖鞋,也没有用处啊。

追求全封闭的自我修行,寻求自我的超脱,还让别人崇敬自己、供养、仰慕,凭什么呢?凭什么就要供养宗教徒?宗教徒凭什么坐在台上接受信众的顶礼膜拜,提供供养的信众是宗教徒的衣食父母啊!

纵观道教史,从来没有任何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能够躲在山沟里成仙,从来没有一个永远逃避尘世的人成仙;道教文化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来源于红尘,也必须回馈红尘,生活中得来的智慧、十方善信的供养,不能供养一群自私自利的追求自我超脱的成仙者,不能供养一群为了自己成仙而修道的修行者,不能供养避世而不回馈社会的宗教徒。

修行,要拿得起放得下,要拿得起,也必须放得下,才能拿得起;既然打算修行,就必须放下自我,放下自我后,还必须拿得起自我;要学会谦恭,更要在谦恭之后,学会自尊的寻求自我。

当把自我放在一个小的格局的情况下,简单的为了清静而修行,简单的为了自我而修行,总归是小道;老君常说清静经,讲的是清静的心态,而不是隔绝世间的一切,一味的清静。

如果不能积极面对,不能真实的修行自我,要避世就避世,别清高的说自己无争。无争也是无争的心态去看淡万物,或者天下莫可与之争,当达不到这种格局和境界的话,空谈无争,徒惹笑尔。

如果清高的谈无争,自己在庙里逍遥自在,恬然自的享受十方信众的供养和崇拜的目光,还高高在上看待来访的信众,一味的看轻别人抬高自己,还算修道吗?只能算寄生虫。

和尚道士就高人一等吗?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易,都要承担社会责任,因为信仰而供养宗教徒,他们或许将自己的生活费、工资毫无怨言的拿出来,无论迷信还是真心,都是希望这个善款能够真正用于弘道,能够真正帮助到其他人,能够真正达到宗教徒许诺的结果。一粒米重如山都有信众的祈愿,十方供养因果大俱为人间的信仰,享受供养要配得起这个供养的。

某些经书中的说法更多是为了更好的获取供养,利用功德、来生的幸福、往生极乐等等蛊惑信众来获取供养,宣传供养宗教徒就是功德,供养宗教徒功德无边;但是宗教徒何曾以公正心对待捐献供养的信众?

为了获取供养而获取,回馈信众不是念两句经文就能回馈的,回馈信众不是许下一个来生的承诺就能解决的。凭什么非要供养宗教徒?凭什么要供养和尚道士?

西方宗教之所以在目前的状态下一定程度上得到更多人的认同,是因为他们注重回馈和分享,注重信众与宗教徒之间的平等地位;那我们的和尚道士除了念经和福报,能回馈信众什么?空口承诺还是死后的预期吗?对于不听不信的用所谓谤佛或者经文恐吓吗?

和尚道士都来源于红尘,都要吃喝拉撒睡的,都是平凡人,不存在任何一个没有毛病的和尚道士,如果存在一个完美的和尚道士,百分之百是经过包装和美化的;不存在一个道德上十全十美的宗教徒,如果存在,百分之百是别有用心的。

如果要真正回馈供养,真正对得起信众,必须平等对待;不是和尚道士因为念经或者修行给信众带来什么,也不是供养和尚道士就带来什么好处,而是信众因为希望和尚道士弘道和传播正信而付出了金钱,是信众养着和尚道士!

和尚道士应该回馈信众,通过弘扬正信、传递正念,帮信众更好的面对生活,让宗教服务于信众,而不是用死后的承诺交换这种供养,不是为了供养而供养,对得起供养的最佳办法就是弘扬正信,摒弃迷信,减少蛊惑、恐吓、利诱的传教方式,更多的是传道而不是传教。

获取供养不应该是目的,弘道正信才是目的,许下死后承诺或者来生的幸福永远比不过今世的举手之劳。不要把宗教做成谋取私利的工具,不要把自己的格局放在江湖术士的地位上,不想做高僧的道士不是个好牧师,四海皆准的真理。

为什么修行?为什么隐居?

究竟为什么修行?究竟为什么隐居?

弘扬正信需要真正体悟道教的意义,了解什么才是道士,非要避世才是道士吗?不事生产逍遥自在?是为了隐居而隐居,还是为了修行而修行呢?

出世、隐居不是清高,不代表就超脱了,反而可能因为更看不开,才选择了这条路,对于诱惑或者挫折,可能还没有普通人更好的面对。

一定程度上,隐居修行的所谓高人,人情世故、社会贡献、自我能力、道德观念比不上一个优秀的社会工作者,他们的兴趣爱好、文化修养、人品素质比不上一个谦恭有礼的正常人,对各种诱惑的抵抗力可能低于常人。

如果说要谈他有更高的精神追求,那么也是自私的追求自我而已,我们可以把隐居当作成人童话,但是,我们不能靠童话过日子,不能靠童话来生活,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安徒生。

由人才产生了宗教,不能由宗教来掌控人,如果一个宗教不能更好的让人明智,让我们变的更积极更自在,存在也没有多大意义,如果还存在,可能只是为了某些群体的利益而存在,只是另有目的而存在。

不是宗教就是万恶的,不是宗教就是美好的,宗教本身没对错,错在什么人在用宗教,错在究竟用宗教表达什么。所谓弘道,所谓行道,归根结底,是为了正信,在互联网时代,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必须做到的就是对宗教理念的坚持。

就如同爱情一样,第一眼的感觉非常重要,对待信众,要真正真心对待,无功利化的对待,就如同谈恋爱一样,珍惜美好的感觉,但有些人把“跟谈恋爱一样的心态去对待信众”搞成了“跟信众去谈恋爱”;就如同把无为理解成无所作为,把无争理解成逃避和无原则的退让,都是不可取的。

弘道,先让自己做个明白人,传播一些最简单的道理,把华丽外壳去除,让信众觉得你是人,然后再觉得你是可以信赖的人,然后再了解宗教。

都是平凡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哪怕修行,也是为了在皈依后更坦然自在、生活的更好。

总之,个人认为,崇拜的不是神佛,而是神佛所代表的真理、慈悲与智慧;大众信任的不是道士、和尚的衣服、身份,而是宗教徒诠释的文化、明智与信仰;坦然面对我们应该面对的一切,坚守底线诠释符合我们时代的宗教,无畏无惧,无憎无恼,我心观世界,世界即我心。

修道不必安什么心,修行不在于我们多高尚,而是经历后,怎么提高我们的底线同时,戒律不是为了束缚人,而是为了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我们修道更多的应该是注重传承与弘扬文化,让道教在我们的时代以适合我们的方式绽放新的活力。

道教修行追求长生,但是,不能为了追求长生而长生,不仅仅要注重生命的长度,也要注重生命的宽度;把自己活成千年王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一味的追求长生而不注重我们内心的修行,意义不大,一个人自私的活着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当不因道教的美好而丧失自己的判断力,不因道教的丑恶而丧失对道教的兴趣,因为向往光明而主动摒弃黑暗,因向往美好而自我修正的时候,才真正走上了信仰之路。

方外不必深山寻,观照内心道自闻,非因出世无情义,非因入世多俗气。

称心以为用,合理以为行,循礼以为道,重信以为德。重情为君子,逍遥是神仙,隐居而闻天下事,居尘而有无争心。

居士供养衣食母,勿因教义失正心,慈悲度世非口中,莫因玄奇失自身。明智而躬行,品高而平易,修道足下始,足下即有道。

是真逍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