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你刚才不是说赵王有一个算一个,全没善终的吗,现在的赵王应该算是第一代了,怎么又一代不如一代了?”罗杰夫听王浩说得满嘴跑火车,实在听不下去了,出言反驳道。
“咱说的一代可不是父子一代,而是一个赵王算一代。以前的赵王,可是管着好几个郡,要兵有兵,要粮有粮,威风得不得了。结果呢,死一个赵王被砍去点地盘,死一个赵王又被砍去点地盘,到如今,赵国可就只剩下邯郸一个郡咯!”不得不说,这王浩还真有点说书人的天赋,如果不去当响马,去茶楼说个评书也饿不死自己。
马括和罗杰夫听完又是面面相觑,这赵国的情形和自己想象的区别可有点大呀。
其实不只是赵国,西汉时期所有的封国都是一代不如一代。
话说当年刘邦一统天下,没有完全继承秦朝的郡县制,而是在郡县之上又分封了许多诸侯国,有的诸侯国还有高度的自治权,当时汉中央直接统治的地盘才占整个国家不到三分之一。
结果就是好多诸侯国越来越膨胀,慢慢地生出了不臣之心,有的更是直接反叛。
高祖刘邦一点都不含糊,亲自率兵将反叛的诸侯王挨个揍了一遍,然后将所谓的“异姓”诸侯王差不多杀了个精光。
“异姓”诸侯王杀光了,就封自己的儿子、兄弟为王,天下的王爷们基本上就都姓刘了。除了吕后当朝时昙花一现,封了许多吕姓王以外,各个封国全都掌握在刘氏宗族手上。
然而到了文帝和景帝时期,时势又出现了变化。
帝王家的兄弟感情是靠不住的,有时候甚至比仇人还可怕。至少仇人是明面的,而兄弟如果下黑手,还披着一层亲人的外衣,让人更加难以察觉,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到了文帝和景帝时期,许多诸侯王已经不是亲兄弟,而是堂兄弟,甚至更远。亲兄弟都靠不住,更何况堂兄弟。
于是有实力的诸侯国,又开始膨胀了起来,在文帝和景帝时期陆续都有反叛的诸侯国,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规模尤其浩大。
反叛归反叛,平叛以后的好处也是很明显的。文帝使用了贾谊的策略,肢解了齐赵两国,景帝使用晁错的削藩策逼反了吴楚两国,最终也打残了这两国,至此汉室天下便再没有了具备反叛实力的诸侯国了。
经过这两次对诸侯国的大型手术之后,大一些的诸侯国封地顶多有三五个郡,小一些的甚至连半个郡的地盘都没有了,而汉庭中央直接管辖的地盘也超过了三分之二。
文景之治中,对诸侯国的打压也算是这两位皇帝的一项大功绩。
压垮诸侯国的最后一根稻草,便是武帝刘彻推行的“推恩令”,意思就是每一个诸侯王死了以后,要封自己所有的儿子为王,具体怎么封,自己看着办。这样一来,两三代以后,恐怕诸侯王的封地能有一个县就不错了,那样就更是对中央形不成威胁。
“推恩令”的推行,和贾谊、晁错的削藩策异曲同工,之所以没有激起诸侯国的普遍反抗,是因为有反抗实力的诸侯国已经被文帝和景帝给干翻了。
当然,武帝朝依然有诸侯国反叛,不过那都是一些不自量力的家伙,对汉庭产生不了多大威胁,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