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dayusci.com
字:
关灯 护眼
大语书阁 > 五代十国往事 > 第27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
推荐阅读:

第27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

如今,终于平冤昭雪,得以重新启用,长安百姓自发地组织起来,踊跃捐款出资,众筹了一场热烈地欢迎仪式,戏剧杂耍,比过大年都热闹。

归途中的刘瞻听闻之后,就更改了回京日期,并且改走其他小路,秘密回京。

当初,所有人都闭口不言时,他敢于直谏,并非是不懂官场中的潜规则,也并非不知奸臣小人的卑劣手段,只是不愿附炎趋势、同流合污。他明白,百姓虽是“自发”,但如果自己太过高调,欣然接受,甚至于敢在接受群众欢呼的时候摆手说“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啦”之类的话,那他的政治生涯必将到此为止,搞不好,全家人的生命也要到此为止了。

低调地避开,既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这些天真善良的无辜百姓。

咸通十五年(874)2月,刘瞻回京,5月就迎来了一个好日子:宰相裴坦逝世。

于是,朝廷继续提拔刘瞻为宰相。

朝中另一个宰相——刘邺,吓得瑟瑟发抖。因为当年刘瞻被贬官的时候,刘邺因担心自己成为“保研党”的攻击对象而主动向“保研党”靠拢,联合起来陷害刘瞻。

刘瞻成了刘邺向“保研党”纳的投名状。刘邺因此深得“保研党”信任,很快就从兵部侍郎(正四品下)升迁为礼部尚书(正三品)、宰相。

“保研党”余孽刘邺,担心刘瞻会反攻倒算,惶恐不可终日。

8月初,刘邺宴请刘瞻,叙旧,沟通感情。宴饮结束,刘瞻回家之后就突然生病,并于8月15日不治身亡。

所有人都说是刘邺在酒食中下了毒。

刘邺具备作案动机和作案时间,但这不能当做证据。证据链不完整也不确凿。

刘瞻之死,也就成了千古谜案。

10月,朝廷贬刘邺为淮南节度使,贬出朝廷。

刘邺,是大诗人刘禹锡的侄子。

刘邺的父亲叫刘三复,也是神童,深得李德裕(“牛李党争”中“李党”领军人物)欣赏,得以重重提拔。时任汝州刺史的刘禹锡,就主动与刘三复攀同宗,并为刘三复作诗相赠,以“从弟”相呼,所以,刘禹锡是刘邺的大爷。

刘邺也是小神童,六七岁就能作诗,也深得李德裕喜爱。李德裕让他给自己的儿子当伴读。后来,李德裕失势,刘邺也成了无依无靠的孤魂野鬼。

这时候,刘瞻提拔了他,让他做左拾遗,又成为翰林学士。刘瞻是刘邺的另一个贵人。

李德裕死后,朝中无人敢为“牛党”、“李党”鸣冤叫屈,唯独刘邺,在唐懿宗一次郊天大赦的时候,为李德裕上疏,求圣上开恩。俨然一副知恩图报的义士形象。

那他为何恩将仇报,陷害提拔他的刘瞻呢?我们还要拂去表面尘土,窥探内在本真。

李德裕当时已死,“李党”销声匿迹,不会掀起波澜。此时对其子嗣开怀布恩,既能彰显皇恩浩荡、宽容仁慈,又不会触发政治风险,岂不是一举两得?

新天子登基,正需要向世人展现一副仁君形象,体恤关怀一下“李党”余嗣,正是一次绝佳作秀的机会。

而当时的宰相令狐绹,是“牛党”残余,也通常被视作“牛党”的后期领袖。他在朝中做宰相时,多次大赦天下,唯独“李党”不在恩赦之列。

那一年,令狐绹刚刚卸任宰相,离开中央,去了地方,做淮南节度使。刘邺就是趁这个空当,为“李党”喊冤。

好比现在,我们通常会看到某些子孙、徒弟在父祖、师父的葬礼上嚎啕大哭,别以为真是什么孝子孝孙。平时的孝才是孝,葬礼上的孝都是演给别人看的。

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刘邺对刘瞻的恩将仇报了。

刘邺的故事还没完,后文将提到他的下场。

新皇帝李俨登基,铲除奸臣乱党,蒙冤之人终得昭雪,举国同欢。

11月,改年号为“乾符”于是“咸通十五年”就改成了“乾符元年”。

改元大赦,群臣庆贺。

大唐人民的一位老朋友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向新皇帝致以崇高的问候:南诏又双叒叕犯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