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dayusci.com
字:
关灯 护眼
大语书阁 > 我,刘辩,雄主 > 第一百一十七章:守孝二十七日
推荐阅读:

第一百一十七章:守孝二十七日

吊祭七日,灵柩出殡。

在代大将军何苗的主持下,宫内举办了首场丧礼,棺柩绕着两宫各殿行了一圈,最后又归于玉堂殿。

于次日起,新君刘辩,便携弟弟刘协开始为裕帝守孝。

按理是二十七个月,不过鉴于刘辩是新君,他只需为裕帝守孝二十七日,剩下的则由刘协代为补足。

期间,董太后与刘辩商议,要求刘辩封刘协为王。

刘辩也未拒绝,不过并未像历史上那样封刘协为陈留王,而是封其为弘农王,倒不是因为迷信什么,纯粹只是为了将刘协封在离雒阳较近的地方。

倒不是为了防着董太后、董重或者刘协本人。

其实在刘辩看来,董太后其实是个蛮好糊弄的老太太,只要给予其应有的尊重,再默许老太太捏着一笔钱修园子、安享晚年,这位老太太其实也不至于不顾亡子的意愿,硬生生要扶立刘协。

毕竟与历史上不同,这次刘辩可是明确得到了裕帝的认可,董太后也是知道的,再加上朝中大臣少说最起码有七八成支持刘辩,老太太也不至于一意孤行。

当然了,老太太想要趁刘辩年幼垂帘听政,或者为他董氏一族谋利,这是另外一回事,刘辩自有办法解决。

相较董老太太,董重在出任卫尉之后,明显也膨胀了一些,在何苗主持丧礼期间也少不得一番指手画脚,不过这家伙越是得意忘形,刘辩就越不把他当回事。

当然,必要的敲打还是要有的,不过这要等刘辩正式登基之后,眼下没这个空闲。

至于刘协,以往因为董太后的关系,刘辩与这个弟弟相处的时间不多,不过这几日的相处,刘辩觉得这个自幼聪颖的弟弟对他还是比较尊敬的,也看不出有什么敌意,因此他决定日后多与其亲近,以汉室社稷为由,哄这个弟弟为他效力。

毕竟一个九岁的小孩,还是可以重塑三观的。

这不,在守孝的首日,刘辩便开始了自己的计划,屏退众人推心置腹地对刘协说道:“皇弟,父皇不幸过世,将偌大社稷交付于我,为兄深感责任重大,唯恐有负父皇托付,不知皇弟能否助我一臂之力?”

说罢,他不等面露惊愕之色的刘协开口,又愧疚道:“之前宫内曾传出一些谣言,使我获悉王美人身故或与我母后有关,然子不可言母,为兄不好说母后什么,只能恳请皇弟莫要怨恨太后,昔日我母后亏欠王美人的,亏欠皇弟的,为兄愿意做出补偿。”

刘协不过九岁,虽自幼聪颖但却难有心计与城府,见兄长刘辩代其母认错,诚惶诚恐之余心中亦十分感动,半晌犹豫说道:“只要陛下不嫌臣愚钝,臣自然愿意为陛下分忧,至于陛下所说补偿,这大可不必。不过……臣弟恳请,能否将我亡母迁入皇陵?不敢奢求与父皇同葬,只做陪葬。”

虽说这事有点不合规矩,但在刘辩看来问题不大,他爽快答应:“可以。”

见此,刘协大为欣喜,反复感谢之余,与刘辩亦愈发亲近起来,只要是休息时间,便围着刘辩说话,而刘辩也不厌烦,向他灌输了不少皇权的理念,点明皇权应当控制士人,否则就会被后者架空,刘协自幼聪颖,在兄长的指点下很快就理解了其中道理,顿时恍然桓帝以及先帝为何要两次实行党锢。

而在兄弟俩为父守孝的期间,朝中大事皆由卢植、羊续、何苗、董重几人处理,其中董重是董太皇太后硬塞到尚书台的,何太后对此十分不满。

在一次争吵中,董太后在盛怒之下还是说出了历史上那番给他姑侄带来杀身之祸的话,骂何太后‘倚子与兄长之势’,还说要让侄子董重杀了何太后的两位兄长。

何太后大为恼怒,忙派人请来何苗。

历史上被请的是何进,何进在得知此事后,先是率军包围董重的府邸,逼得董重自刎,随后又奏请叫董太后迁回河间居住,途中派人截杀了董后,因此落下口实。

相较何进,何苗做事更为谨慎,即便是妹妹含恨讲述他也没有恼怒,只是说道:“此事当先禀陛下。”

于是他来到玉堂殿,私下向刘辩禀告了此事。

刘辩刚与弟弟刘协拉近关系,怎么可能会坐视母亲指使何苗谋害董太后呢?

在他看来,谋害董太后根本就是没必要的事。

于是在跟刘协打了声招呼后,刘辩亲自到长秋宫,劝母亲何太后,并说道:“父皇过世之前,曾嘱咐我善待董太后与皇弟,今父皇尚未下葬,孩儿怎好毁诺?”

见儿子竟然不帮自己,何皇后年近三旬的人竟作矫赌气,刘辩哭笑不得,只能好言安抚,随即承诺道:“董太后的依仗,不过是董重、董承,孩儿捏着他二人的把柄呢,待孩儿满了守孝之期,便会敲打他二人,孩儿敢保证,从此他二人不敢再得意忘形,董太后也必会收敛许多。”

听到这话,何太后这才勉强答应。

事后刘辩觉得不放心,便叫赵淳转告蔡琰,叫她多来长秋宫陪伴何太后,一来防止婆婆作怪,二来也可以顺便熟悉一下长秋宫,毕竟等到刘辩登基,册封蔡琰为皇后,按理何太后是要将长秋宫让给媳妇,自己搬到北宫的宫园居住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