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dayusci.com
字:
关灯 护眼
大语书阁 > 乘龙佳婿 > 第八百七十八章 好时代和坏时代
推荐阅读:

第八百七十八章 好时代和坏时代

楚宽已经很久没有体会到如此挫败的滋味了。而这种挫败并不是所谓的打不过,斗不过,毕竟按照现在的情势来看,哪怕阿六再能打也不过是一个人,外头的御前近侍也是因为没有得到他的指令,于是没贸贸然闯进来而已。

可是,张寿从刚刚的说到现在的做,种种言行举止全都出乎意料,再加上赵国公朱泾又在旁边说一些动摇他的话,哪怕他只是生出一点点对自己这破釜沉舟之举的质疑,那也是这难缠的翁婿俩最大的成功。

然而,既然已经不惜把某些事对赵国公朱泾剖析得明明白白,楚宽当然不会就此退缩。朱泾这样的人,说话做事稳重到犹如文官,他不用担心人会大嘴巴满世界宣扬。如果没有他强行要见张寿这一遭,也许朱泾就连对皇帝也要斟酌许久之后才会选择性透露一些他的话。

可做都做了,他从来不会为做过的事情后悔。再加上如今各种心愿一一了却,最大的祸害也一个个铲除,他已经谈不上多大的牵挂了,生死既然都置之度外,大逆不道,罪该万死都无所谓了,他还有什么好迟疑的?

因此,楚宽稍稍退后了两步,见阿六也退到了张寿身前,他就淡淡地说:“张学士说得也许没错,我确实应该学一学。可是,一个九章堂便那般艰难,一座公学更是引来攻谮无数,你那新学的倡议一说就引起那么绝大的反弹,你觉得学海无涯,可天下腐儒却能淹死你!”

“传说太祖初年,天下有官营的药局和医士,保证无钱的贫民能够得到医治;天下有数不清的官学和义学,能够让贫儿能够读书;天下还有不计其数的官营善堂,能够让民间再无冻饿而死的弃儿,而且但凡生而不举,或溺死或活埋的残忍父母,全都会得到严惩……”

“而所有的这些,全都是因为驱除鞑虏后,官府囤积了大量无主田地分发贫民,又收拢无数财富作为后备,方才能够做到。如今,天下承平已久,纵使由外而内的大位更迭发生过两次,但清洗掉的不过一批曾经的高官权臣,那些盘踞在各地的缙绅地主却依旧越来越富。”

张寿虽说被阿六扶了起来,但此时听着楚宽这些话,他却禁不住有些牙疼。看来楚宽的病比预想中更重啊,这是扳不回来了?

而正当他想要开口反驳的时候,却听到了自家岳父那低沉的声音。

“太祖皇帝驱除鞑虏,恢复天下衣冠,确实是古今少有的明君贤主,但你怎么就确定,当时那所谓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就真的如你现在所说?史家的春秋笔法,古往今来都是一样的,尤其是粉饰圣君明主的时候,更是无所不用其极!”

“就如同《旧唐书》中还好歹略提一提唐太宗的不是,到了《新唐书》,就连他诛凶杀弟的恶行都不提。这还是宋人写唐史,那唐人写唐史,甚至写隋史,岂不是更加荒谬?”

楚宽没想到,平时也算是太祖皇帝推崇者的朱泾,竟会突然如此反驳自己,愣了一愣之后顿时勃然大怒:“什么叫粉饰圣君明主,朱泾,你竟敢如此大逆不道!我朝太祖岂是自矜功劳,口口声声自己献计解了雁门之围的唐太宗能相提并论的?”

朱泾却一点都没有因为楚宽的发怒而退缩,反而不慌不忙地笑了一声。

“从宋末到元末,百余年先是天下战乱,随后又是蒙元一再内乱,盘剥地方,最后又是元末天下战乱,你知道损失了多少人口,你知道多少人流离失所?天下无主田地那么多,你知道有多少是荒地,而要把这些荒地开垦出来,国朝之初,要花费多少人力,迁移多少人口,而因此又有多少人死在路上?”

张寿听到朱泾说战乱,说人口,说迁移,他不禁在心里叹了一口气。

很多人说起哪朝哪代开国,都会赞颂生机勃勃,斗志昂扬,仿佛只凭一股斗志就会有后来的繁华富庶,却压根忘了,无论汉隋,无论宋明,建国初年其实根本就没有那么多歌舞升平,因为天下初定,吃饱饭都不容易,仓廪的日益丰实,那是很多人的牺牲换来的。

就比如朱泾所说的大迁徙,就时下平民百姓骨子里的故土难离情绪来说,有几个人愿意迁徙,尤其是从北到南,从南到北,这种跨地域的大量流动根本就是不可能的。而行政强制性迁徙,一旦在物资补给以及调度上出现问题,路上会死多少人?

最重要的是,明初的百姓,有什么信仰,有什么斗志?

大字不识一个的他们,有几个愿意为朝廷的大政方略牺牲?也不能说是太祖皇帝学朱元璋,在面对天下十室九空的情况下,甭管哪个朝代,不进行大规模人口迁徙,怎么搞建设?

南北人口一旦剧烈失衡,那么科举的及第人数就会持续性失衡,所以就如同后世的大学录取各省分名额一样,在如今这个年头,乡试的解额,也就是举人的数量,同样是个各省规定额度,而在最终会试和殿试录取的时候,也会均衡考虑南北。

须臾,张寿就意识到自己想得远了,却忍不住轻声说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寿和朱泾竟然如此一唱一和,楚宽那脸色不可避免地变得狰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岂能因愚夫愚妇的抱怨而诋毁明君令主?”

朱泾却并没有理会楚宽,他甚至没有给张寿再次抢过话头的机会,淡淡地继续往下说。

“至于你说的医士和药局,那时候天下初定,百废俱兴,好大夫本来就少,而且所谓杏林的习俗就是敝帚自珍,就算勒令他们收徒教授,很多人也是做个样子。所以很多所谓的医士,不过是认得几个字的书生拿着本医书,装模作样地给人把脉,其实根本不会看病。”

“连脉息都感觉不到,治病当然也就是庸医,至于开方子,那就更是依样画葫芦照抄。但如果这样的话,好歹还能撞大运,几十个人里头治好几个人。但是,你用你自己的脑子好好想一想,天下初定,赋税都还没来得及收上几个钱,朝廷哪里有钱囤积药材?”

“你知道那时候天下有多少生药铺因为这医士和药局制度而破家灭门,你知道那时候天下有多少曾经舍粥放米,少收佃租的良善之家因为要被逼乐输药材,于是家破人亡?天下缙绅不都是吃人不吐骨头的,刚刚躲过战乱再被某些官吏这么一倾轧,他们的活路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