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dayusci.com
字:
关灯 护眼
大语书阁 > 从蛮荒之地开始征伐三国 > 第22章 南中种田篇
推荐阅读:

第22章 南中种田篇

刘瑁号召全民耕种冬麦的同时,也不忘了下令让处于无战事状态下的益州一万三千名士兵在训练之余进行军屯。

为了更加准确地掌握冬麦在南中的生长情况,刘瑁还特意在城南给自己开辟了一块田地,带着亲兵亲自下田劳作。

虽然前世的他是一名孤儿,却也是流落在城市中的孤儿,要说让他做个馒头蒸个包子啥的是真难不倒他,可要让他种田,还真不会。

不会没关系,咱可以学。

当然不是去学差犁田挖地,主要是走个形式。

到田间地里去走动一下,挥两下锄头,洒两把种子,与辛勤耕种的农民与士兵攀谈一番……

看似无关紧要,却大大提高了农民与士兵的生产积极性。

最重要的是,刘瑁勤政爱民的良好形象通过这件事完美地树立在了南中人民心中。

等种好冬麦也不过十月底,离元旦还有两个月,再组织民众修路修水渠、修堰塘……

虽然进入封建社会已有数百年,但处于部落制生活习性的南中蛮夷其实更接近于共产主义社会形态。以村寨为单位,共同生产、共同捕猎,按人口和所出劳动力分配。且没有奴隶卖买。

只是压在头上的统治阶级要收税。自西汉文帝起,为了休生养息,汉赋降为三十税一。这一措施让大汉迅速地发展壮大,从秦末汉初的被匈奴压着打,到后来直接灭了匈奴。

国富民强。

反之亦然,民富则国库充盈。

但是到东汉后期,天灾人祸频生,战乱再起。皇帝们便变着法地增加百姓的负担。

桓帝时期,在三十税一的基础上增加刍稾税,合每顷田地每年增收55钱。

灵帝时期,每亩田再增收10钱。

再加上户税、口税、算税、更税、献费、车船税、缗钱税、牲畜税、关税、矿产税、渔税、市租……

寻常人家根本缴纳不起。

老百姓只剩下两条路:一、卖田卖地卖儿女;二、造反。

恶性循环,中原地区虽然富饶,老百姓却一样填不饱肚子,便只能变卖田地。然后土地兼并,应运而生。

百姓卖了田地就只能租种,再经过东家盘剥,日子越过越苦。这时候有人带头,就跟着造反了。

偏远的南方山区,百姓们躲进山里,开荒自种,拒绝纳税,自给自足。看上去挺美,但在统治阶级眼里,这就是谋反,不服教化的蛮夷。

便如南中诸蛮、山越百夷……

刘瑁是个勤奋的人,就象前世的经历一样。自己不努力,如何立于富贵之列?他同样是一个理智的人,不会象爽文中的男主角一样,横穿千年,王八之气外放,逮谁跟伏地称主,走哪哪儿随他造。没可能的,这个世界的人比起两千年后的人,心机一点都不少。自己不懂,就想去收服这个收服那个都是扯淡。

历史证明了一个真理。最终能够打下江山的历代帝王,肯定不是武功最高的,也不一定是智谋高绝或者治理民政一流之人。他肯定是什么都要知道什么都要会一点的全能型人才。

不需要你什么都精,事实上一个也不可能做到面面精通,毕竟精力有限。但一定要知道,也就是全能、通才。

皇帝没那么好当,回顾中华历史数千年,但凡被历史载为明君的一定是对国政大事呕心沥血的。不说别的,各地报上来的奏章你得批吧?如果什么都不知道怎么批?

军事、农业、水利、税收、路政……

民之根本,国之大事!

所以,南中在发展,刘瑁也在发育。他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度过了落地成盒的日子,就是拼命地发育期。

圈钱、圈地、圈人口……

南中偏远,别说中原崛起的袁氏兄弟、曹老板等豪杰,就算与兄弟刘璋相比,也已然落后一步。

而事实上,刘瑁的亲力亲为,廉政爱民,却越来越受南中诸郡百姓的爱戴。

当然也不可能事事顺心,虽然益州、建宁二郡的大部分地区以及牂柯西部部分地区的汉夷却渐渐地朝刘瑁靠拢,但以高定为首的越嶲以及牂柯大部都还处于夷蛮自治的状态。

最不稳定的因素依然来自在密林里上窜下跳的八纳洞洞主木鹿大王、秃龙洞洞主朵思大王。

虽然他们没有直接攻击新建的银冶城,却在矿区给杨氏一族下绊子,增加了开矿的难度。

而且乌戈国在这二族的牵制下也一直没有精力向刘瑁靠拢结盟。

刘瑁也不是没想过直接出兵讨伐,但目前的形势正是他建立政绩、拉拢人心的时候,冒然岀兵可能会将整个南中逼迫成为两个绝对对立的势力。

除去这二族,还有个更难搞的高定呢!

何况雍家、孟家虽然暂时依附于他,但还远远谈不上忠诚。没准儿哪天他们就站在敌对面了。

他真的想好好地发育。

推荐阅读: